家里有瘀血型肺心病患者?日常护理做好这几点很关键
当“肺心病”这个诊断出现在家人的病历上时,许多家庭都会感到一阵沉重与迷茫。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名词,更意味着漫长的康复之路和需要细致入微的日常照料。而在肺心病的诸多证型中,“瘀血型”是尤为常见且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种。它标志着疾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严重的阶段,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尤其是心肺循环,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么,当家里有了一位瘀血型肺心病患者,我们作为家人,该如何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呢?答案并非深奥的医学理论,而是渗透在衣食住行、一言一行中的科学护理。

在行动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我们的“对手”是什么。瘀血型肺心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通常是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由于长期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COPD等)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室负荷加重,最终出现右心功能衰竭。此时,全身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瘀滞,便出现了一系列“瘀血”的表现。从中医理论来解释,则更为形象。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之帅。长期肺病导致肺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好比水泵动力不足,管道里的水流自然变慢、甚至堵塞。血行不畅,便成“瘀血”。瘀血阻滞于心脉,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识别“瘀血”的典型信号,是精准护理的第一步:出现面色与口唇紫绀,这是最直观的信号。由于血液中氧气含量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患者的面色晦暗,口唇、指甲、舌尖等部位呈现明显的青紫色。胸闷与胁痛表现为瘀血内阻,心脉不畅,患者常感到胸口憋闷、呼吸不畅,有时甚至伴有针刺样的疼痛。肝脏因瘀血而肿大,牵拉肝包膜,可能导致右侧胁肋部胀痛或隐痛。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静脉怒张,观察患者的颈部,如果能看到明显的静脉凸起,像小蚯蚓一样,这是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典型体征。另外还会出现水肿,血液瘀滞,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最常见于双下肢脚踝、小腿,用手指按压会留下一个凹陷。严重时,水肿可能蔓延至全身,甚至出现腹水。最后是舌象异常,伸出舌头观察,如果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粗大迂曲,都是体内瘀血的重要佐证。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后续所有的护理措施,其核心目标都围绕着两个词:“减轻心肺负担”与“促进血液循环”。日常护理不是简单的“伺候”,而是一门充满爱与智慧的科学。做好以下几点,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关键点一是环境管理,空气要“净”、温湿度要“稳”、气味要“淡”,对于心肺功能脆弱的患者而言,一个清新、稳定、无刺激的环境是第一道防线。关键点二是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不仅能提供营养,更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瘀血型肺心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高营养、易消化、低盐、活血。
关键点三是合理运动与休息,“久卧伤气,久动伤血”,对于瘀血型肺心病患者,找到动与静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关键点四是病情监测,如生命体征记录、水肿与尿量观察、痰液性状观察,成为家庭的“健康哨兵”,如果出现呼吸极度困难,无法平卧,端坐呼吸、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或嗜睡、口唇紫绀突然加重、剧烈胸痛,伴有冷汗等情况,不要犹豫,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

除了以上日常护理,医疗配合与药物可是护理的坚实后盾,精心的家庭护理必须与规范的医疗方案紧密结合。请务必遵照医嘱,让患者按时按量服用,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是控制疾病的核心。在治疗瘀血型肺心病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医生常常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策略,以求快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针对“血瘀”这一核心病机,现代中医药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临床上,丹红注射液就是一种常用的药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丹红注射液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院内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绝不可自行购买或在家中应用。
照顾一位瘀血型肺心病患者,是一场需要耐心、毅力和智慧的“持久战”。它考验着每一位家人的身心。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护理,正是构筑患者生命质量的最坚固基石,请将科学的护理知识化为充满爱意的行动,与专业医疗并肩作战,共同陪伴您的家人,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